民航重庆空管分局成都区域06、07号扇区更名为重庆进近04、05号扇区
在公权力侵权的场景下,如果出现多个行为主体,则参照《行政诉讼法》相关规定确定责任主体。
三是社会法层面则侧重于促进全社会理想道德及纪律遵从意识提升。在波斯纳规制与管理理论分析框架下,法律规制框架作为一种强制力工具对特定群体提供价值输出,被管理部分的主体基于同质性的行为和高度相似规避惩罚利益需求,容易形成一致行动。
具体来说,包含纪律表达的条文主要表现三层含义:一是经济法层面将纪律责任作为法律责任承担形式之一。毛泽东同志指出,对于人的处理问题取慎重态度,既不含糊敷衍,又不损害同志,这是我们的党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同时,纪在法前是一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监督模式,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资源配置问题。(二)立党为公:纪在法前的目标指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因利益而结成的政党,而是以共同理想信念而组织起来的政党。与为公突出的集体主义蕴含不同,克己意指对个体的规约,强调个人的自我约束和德行修养。
党规党纪是将优良道德传统与政党伦理性相结合的产物,其规范内容的生成严格遵循坚持党的人民性和政治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也正因为如此,《汉书·贾谊传》载: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习近平总书记还创造性地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29)。
在政治方向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1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31),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32),让人民能平等地获得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因而,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社会公平正义观不仅可以在制度上得以落实,还能通过全面法治的方式来保障实现。有的国家推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社会秩序的不稳定性。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是一种公平正义观,最终目的是要让每一个个人都能全面而自由地发展(75)。(14)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48-249页。
从涵盖领域来看,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社会公平正义观覆盖了国内国际治理秩序、国家社会人民生产生活关系等各个领域。根据人们对公平正义的多元诉求,法治可以在不同领域确立相对统一的分配标准,并针对个别不正义现象适时矫正。(66)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53页。社会公平正义是判断国家各项工作是否令人民满意的重要标准。
(21)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48页。由于社会公平正义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历史的、发展的,在不同发展阶段人们对公平正义存在不同的标准。这些论述既有着对法治基本价值理念的传承,也蕴含着基于中国实际国情的本土化创新。(36)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0页。
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予传统公正观念以新的时代内涵,同时也不断结合中国实际传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例如,在论及全面深化改革时强调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53)。
但同时这种共享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而是充分考虑不同阶层的现实需求,是有安排有计划的共享。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有很多关于社会公平正义功能作用的论述。(6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47页。人们受到现实生活环境、国家制度、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所追求的公平正义外在形态也会发生改变。(35)魏雁飞:《把公平正义贯穿到法治运行全过程》,《红旗文稿》2022年第14期。内容提要:社会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价值追求。(31)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28页。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28)。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7),实际上是要排除公权力行使者独享特权、不担义务与责任的机会。
进入 江必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习近平法治思想 社会公平正义观 。(5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98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论述全面覆盖国家各项工作,包容多重价值意蕴,兼具价值构成与价值判断标准的功能,需要从多元视角来加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4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全面创新,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65),把科技创新转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质上是在不断拓宽可供分配的发展成果,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更为坚实的物质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法治中国要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48),进一步明确了法治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5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出版2022年版,第61页。②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52页。
(5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30页。其一,全民共享、全面共享是分配正义的实现方式。
(一)可持续发展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创造物质条件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认为,总体性生产对分配具有决定作用(61)。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发展所带来的物质财富积累越丰富,可供分配的社会资源也就相对更多。
(22)同注(18),第502-503页。这种保障可以触及国家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限定在传统的立法、行政与司法范畴。
从功能作用来看,社会公平正义本身既是法治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法治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它不仅是社会、公民个人的价值准则,也是判断国家制度安排、国际治理秩序正当性的根本依据。⑤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5页。(39)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2页。④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96页。
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5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应当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59),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60),寻求世界人民利益诉求的最大公约数。
这意味着要理解人们所追求的公平正义内涵,及其对公平正义的愿景与期待,就必须从分析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入手。正义问题最终要回归到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上来。
这些论述都饱含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4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250页。
最新留言